创意阶层的兴起
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曾经用1999年的数据描绘出美国当时社会的职业群体。主要有四种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共同构成第三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第三产业人口占就业比重高达80%
创意阶层是那些发挥着“创造新想法、新技术或新创意内容”的经济功能群体,包括科学、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工作人员,以及商业、金融、法律、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创意专业人员。、“超级核心创意阶层”(创意阶层的核心)1999年占全国就业人口比例为12%,创意阶层则达30%,而服务阶层的人数则超过了40%。[1]
这些人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工作独创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对不断创新的渴求,也代表着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生活方式选择。这一阶层群体的共同特征是“看重创意、独立性、差异性和价值”,因此,人才、科技和宽容(Talent,Technology,Tolerance)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创意阶级是否聚集在特定城市。
中国的“数字游民”
对比中国的社会现状,互联网内容产业兴起,培养了创作者经济,短视频、直播、Vlog的从业者数量不断增加。国内典型的UGC内容平台B站的月均活跃UP主已达270万,24-30岁人群是B站创作者的主力,而31岁以上创作者人数增速显著,高达80%。[2]
互联网内容创作者背后兴起的是“数字游民”(Digital Noma)一族,只要有WIFI,有一个可以办公的小空间,让自己的工作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完成,这对被困在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是一种解放。
数字游民实现了地理自由,可以不受办公地点的拘束,也收获了各地旅行游玩的自由。实现地理自由后,甚至还有人实现“地理套利”——拿着相对较高的绝对收入,去那些物价低廉的城市生活,简言之就是花同样的钱,得到更高水准的生活品质。[3]一位插画师花1.5万元在鹤岗全款买房,就是地理套利的例子。
鹤岗当地户籍人口已连续16年呈现负增长,人口在持续净流出,但奇特的是“数字游民"一族却让咖啡涨价。前往这样的城市,并不适合所有的主播、博主,而是更适合“数字游民”中的文化创意类的创作者。[4]
买房、置业仿佛又是“数字游民”最后的归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废弃的SOHO区因为较低的房租被青年艺术家占据,实现了涅槃重生,房产和商业价值提升,吸引大批中产阶级和游客重新回归,原来的艺术家却又无法负担商业繁荣之后飚高的房价而被迫撤离。这样的历史结局可能也会发生在“数字游民”置业的地方。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1;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