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超过十年的管理顾问经历中,听到最多的话是:“我们公司就那样,说了也没用”。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组织应当采取某种正确的策略或行动,却不被领导所接受,眼见着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时候。当我意欲深究这个问题,往往会看到受访者带着无奈的眼神欲言又止。
让我困惑的是,按照管理者口中的描述,他们的很多建议并没有被决策者接受。是他们提出的措施不够完善,还是有另外的因素呢?
不同类型的组织行为
前不久,我做为外部顾问,主持了一家公司的经营复盘会议,团队成员花了大量时间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在回顾市场策略调整的频率和效果时,发现几乎所有的促销活动、市场活动、价格调整,都是因应竞争对手的变化而做的调整。
复盘过程中发现,团队关键决策者很少关注客户的真正需求,大量时间花在竞争对手分析上。在决策者的影响下,团队成员普遍认为,他们一直受到主要竞争对手的攻击,因此需要快速做出反应,不能坐以待毙。也有一小部分团队成员觉得公司没有战略,只是一味地跟着竞争对手跑。虽然动作很快,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完全是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
在另外一家科技公司,则呈现了另一种状态。公司创始人非常有人格魅力,下属对他心悦诚服,无论他做什么决定,都没有人发出质疑的声音。创始人决策速度非常快且多变,通常很多事情没有太多思考就决定了。由于他经常参与一线的具体业务,所以他经常在与客户交流以后,随心所欲地修改目标和策略。他不时迸发出的新想法,即便是最亲近的下属,如果两三天不和他待在一起,都不无法理解那些新想法。
加之他的想法来源于客户交流和自我学习,再加上人格魅力的影响。组织成员习惯于不再独立思考,而是依赖领导。团队所有的目标、力量都来自于领导一人,他成为所有人的主心骨,从不会有人质疑。
组织的“基本假定”
曼弗雷德在《神经质组织》中,认为每个组织行为,都包含着某种团队成员约定俗成的“基本假定”。这些“基本假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组织文化,影响着工作目标达成、团队状态。
曼弗雷德将组织的“基本假定”,分为三种类型:战/逃群体,即团队成员相信,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需要对抗或躲避。依赖型群体,成员依赖团队中有一个无所不能的领导,领导和保护大家;乌托邦群体,成员总是期待有一天,会有一个人的出现会给大家带来救赎。
第一个案例中的团队,显然具有战/逃的特点。团队决策者对竞争对手非常敏感,只要主要竞争手做出调整,他马上就会做出改变。这样做的好处是,团队信念比较坚定,内部运营效率较高。遗憾的是,他们并不关注反应方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因此往往眼光短视,没有全盘战略,目标的改变、策略的调整,完全依赖于当下出现了何种危机,而没有一个全盘的整体考量。
在第二个案例中,团队成员对领导者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可以说把团队团结在一起的,可能不是公司愿景、目标,而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有他在,团队就有了目标、凝聚力。所以团队领导具有很大的自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用担心失去团队成员的支持。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团队成员习惯于听命于领导,领导将思考和决策权力集中在了一起。领导定方向,下属不需要进行思考,只负责执行命令。整体团队处于被动等待,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旦领导者离开,这个团队很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
具有乌托邦特点的团队,一般会出现短期业绩考核压力不大的组织。团队设定了远大的目标,但没有制定详细的路线、计划和时间表来实现目标。整体组织松散而僵化,内部关系复杂,内耗严重。许多研究类单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领导者的行为
影响组织行为演变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领导力。如果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批评性思维,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防止群体滑入“基本假定”。领导者及其追随者思维的成熟度,还会决定组织文化的塑造。它们有助于预测组织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团队能够抓住机会,规避相应的风险。
作为领导者,需要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清晰的认知:
认知自我优势和劣势;
保持战略定力:一旦确定战略,就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坚持执行,不因外部市场发生变化而轻易动摇;
培养团队成员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三思而后行:权力越大,越要思考的久一点,决策慢一点;
组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系统。以上的几种情境,也只是一部分组织行为的代表。我们可能无法枚举每个组织所遇到的情况,这需要我们深刻地理解:“改变组织行为的唯一方式,是改变主要人物的行为。”(全文完)
注:部分观点取自《神经性组织》
BirKim Copyright © 2011-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佰俊厦门猎头 版权所有;厦门猎头公司(佰俊人才服务许可号:350200RL1108),邮箱:957489132@qq.com,客服:4000809881;
工信备案号:闽ICP备2022001179号-1;公安备案号:闽公网安备35020602002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