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手,是如何做时间管理的?
前段时间,有人分享了一张图片给我,据说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建筑系某学生的时间作息表。
▲ 时间作息表
分享这张图片给我的人,膜拜之余也很懊恼为何自己不能这么自律,因此就想跟我探讨下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时间管理。
说实话,我刚开始还真不知道怎么跟他讨论这件事。
原因有二:
◆第一,我不认同这样的时间管理方式,但关键问题是我自己也没做到过这样的时间管理,
自己没做到的事告诉别人这么做不行,似乎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
◆第二,如果真有人能从这样的时间管理方式中受益,那他一定优秀得吓人,可是99.99%的普通人是没必要这么优秀的。
这么多年工作下来,我早已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接受了自己的平庸。
但我总不能也建议别人接受平庸吧,弄不好人家就是那个“天外天、人外人”呢。
好在我还有一套适合于我这类平庸之辈的另类“时间管理”方法。
于是我避而不谈这个可望不可即的时间作息表,而是分享了我的做法。
他挺受用,也就没再跟我探讨让我左右为难的时间作息表了。
不过,后来我还是仔细琢磨了下为何我们普通人不适合这些逆天的时间作息表,
今天借这篇文章跟你分享下。
01“学霸”们的时间管理方式有何弊端?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习惯三要事第一”中提到了人类四代时间管理的演化。
▲ 图、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化
◆第一代理论着重使用便签与备忘录,这个方法我们多多少少都还在使用。
◆第二代理论强调日程表,开始关注未来的规划了,这是所有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第三代理论就是所谓“学霸”们的时间管理方式了,它根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也就是本文开头的时间作息表,通过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以争取最高的效率。
第三代时间管理理论有没有效果?
肯定有,否则就不会时不时地流出这个“学霸”、那个“成功人士”的各种时间作息表了。
但问题在于,这种时间管理方式适用的人非常非常小众,因为它无视人性,将人当成了“机器”。
要从时间管理方式中受益,你至少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
①有着很强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比如,即使在某个时间段情绪不佳也能逼着自己完成计划内的事情;
②有着非常出色的专注力和工作学习效率,在每一个时间段里都能完成既定计划;
③有着很强的自我主导性和抗干扰能力,也就是能不受他人干扰严格执行日程表。
如果你不满足以上3个基本条件,贸然使用这种时间管理方式的话,
反而会带来种种弊端:
①制定过于详细的时间作息表,会对大脑产生欺骗,让大脑产生满足感,以为计划等同于执行,反而极大地削弱了你执行计划的动力;
②每个时间段都安排得死死的,对意志力的消耗会很大,你可能会陷入到深度焦虑和自责当中;
③你很难完全掌控自己一天内的全部时间段,一旦有他人干扰,特别是或领导布置的不可抗拒的任务,整个时间作息表就乱了,你反而不愿意执行剩下的计划了。
第三代时间管理的使用条件如此之苛刻,那有没有适合我们普通人的时间管理方法呢?
还真有!
这就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四代时间管理,也就是「个人管理」。
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从根本上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
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你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配合上。
这段话有点晦涩,接下来我用直白的语言帮你解释下时间管理的本质。
02 时间管理的本质
时间管理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做事效率。
因此它的核心原则不在于时间和事务的安排,而在于人以及人做事的方法。
◆核心原则一:不管什么时候,人总是比事情更加重要。
时间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就像工具也是为了人开发出来的,
因此人不能成为时间管理的奴隶,就像人不能成为工具的奴隶一样。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人总是比事情更加重要。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存在人性弱点的,
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要素,否则人就成了“机器”了。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强调个人管理,而不是时间管理的意义所在。
◆核心原则二:如果利用好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结果
做事的效率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一定时间内的产出效率是否满足了完成事情的要求。
80/20法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规律。